守护绿水青山,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:深入解读全国生态日
元描述: 深入解读全国生态日主题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”,展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,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之路,解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,分享各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经验。
引言: 2024年8月15日,我们迎来全国生态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”。这一主题深刻反映了中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展现出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决心。
让我们一起回顾近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,深入解读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”的内涵,共同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!
生态文明建设成就: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
祖国生态画卷更加美好:从“渣山”到“金山”
2005年,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,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,在祖国大地上生根、开花。
从江西南昌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到湖北宜昌的化工重镇,我们见证了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变化:
- “渣山”变“金山”: 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曾经是敞开式填埋作业,垃圾裸露、蚊蝇滋生、臭气逸散,给周边居民带来困扰。如今,垃圾填埋场完成终期封场,垃圾堆体全面覆土覆膜,投资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,并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。曾让居民烦心的垃圾“渣山”,正源源不断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。
- “化工围江”变“碧水长流”: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化工重镇,面临“化工围江”困局。近年来,猇亭区推进化工企业“关改搬转”,大力修复生态环境,现代化工新材料、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、合成生物等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,经济“含绿量”“含金量”不断提升。长江干流水质向好,江豚追逐嬉戏,母亲河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活力。
护绿增蓝,祖国生态画卷更加美好,这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!
擦亮蓝天、守护碧水、共护家园: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
近年来,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:
- 擦亮蓝天: 今年上半年,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.8%,同比上升1.4个百分点;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下降1.1个百分点。
- 守护碧水: 今年上半年,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(Ⅰ至Ⅲ类)断面比例为88.8%,同比上升1.0个百分点;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.8%,同比下降0.2个百分点。
- 共护家园: 2023年,我国完成造林、种草改良1.25亿亩,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,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“双增长”。
这些数据表明,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。
生态文明制度体系:制度保障绿色发展
重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:从“没人管”到“管得好”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、依靠法治。新时代以来,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,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:
- 生态文明载入党章和宪法: 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党章和宪法,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- 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: 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,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。
- 建立生态文明“四梁八柱”: 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实施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》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》,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出台,生态文明“四梁八柱”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。
从建立河长制、湖长制,到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,再到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,中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,让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硬约束。
严格制度执行: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
针对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、履职不到位、执行不严格等问题,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,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:
- 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: 对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督察,发现问题、推动解决。
-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: 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人进行追究,形成威慑力。
-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: 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,提高责任意识。
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,中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,坚决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,维护生态环境安全。
绿色发展: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
探索绿色发展之路:从“靠山吃山”到“靠山护山”
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,各地转变发展思路,探索与实践,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:
-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: 从“靠山吃山”转变为“靠山护山”,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,发展旅游业、林下产业,实现绿水青山真真切切地变为了金山银山。
- 云南昆明西山区: 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,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,同时打造文旅项目,培育壮大“旅游+”新业态,实现矿山变“金山”。
这些案例表明,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,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,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: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,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。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,经济总量从2012年53.9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。
这充分表明,中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,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,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加快转型: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
全面绿色转型:建设美丽中国新篇章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:
- 国家层面: 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》,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、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;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》,树立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、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鲜明导向。
- 行业领域: 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发力:《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》部署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改造、实施非化石能源替代、推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;《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》聚焦加快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等。
- 地方层面: 全国各地,美丽中国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:在青海,以“生态为纲”的省级地方性法规《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》8月1日起施行;在浙江,7月24日施行的《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实施方案》提出,到2024年底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市区全覆盖;北京在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千园之城”之后,今年还将再添15处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,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……
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绿色转型,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。
绿色低碳发展:从“牧光互补”到“风光无限好”
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取得了显著成效:
-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: 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,以“牧光互补”模式助力绿色低碳发展,实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,保护生态环境。
- 新疆新能源发展实现“加速跑”: 今年上半年,新疆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到1408万千瓦。
中国正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,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。
总结
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,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,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。
面向未来,美丽中国建设将不断迈出新的步伐,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。让我们一起努力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!
常见问题解答
1. 全国生态日设立的意义是什么?
全国生态日设立的意义在于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,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2. 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”的内涵是什么?
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”是指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,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,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、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。
3.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?
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主要体现在: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、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“双增长”等。
4. 中国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?
中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,主要措施包括: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和宪法、制定修订生态环境法律法规、建立生态文明“四梁八柱”性质的制度体系、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、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。
5.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?
中国通过探索绿色发展模式,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,主要体现在: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,发展旅游业、林下产业,实现绿水青山真真切切地变为了金山银山;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,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,同时打造文旅项目,培育壮大“旅游+”新业态,实现矿山变“金山”等。
6. 中国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?
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绿色转型,主要措施包括: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文件、行业领域实施专项行动计划、地方层面制定实施地方性法规等。同时,积极发展新能源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,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。